播放失败刷新或切换路线➡️
播放线路列表
线路1
影视评论 (发表你的态度!)
影片评论
共“8673”条评论
用户评论
名字不好记
2024-11-21 06:34
【A】范霍文就是得拍这种“假惺惺”的好莱坞大片才能发挥全部实力!对新闻宣传与信息媒介的批判传袭于《机器战警》,影片前半段铺垫与后半段战争的情境承接转换是《全面回忆》得来的经验,而对两性身体凝视要素的常规化处理明显是《艳舞女郎》留下的后遗症。最令人叫绝的一点,是把地球军队的形象包装成纳粹士兵,再看看各种光辉艳丽的政治宣传,民众逐步陷入癫狂状态,却用B级片的语境将其诙谐化,真有你的。无论是文本内部的隐喻符号层面,还是各种大场面的视觉奇观处理,都是范霍文生涯最佳。唯一遗憾的点,就是为何在结束时不加一句“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那样就真的无懈可击了。
小厮男瓦西里
2024-11-21 07:27
布列松对信息真是敏感,对他的评价常常是简约,而简约是一个过于简约的词汇以至于可以做出非常多的解释,这种不够清晰的形容方式不是很布列松。布列松的影像内核是他对信息的组织,而他对信息的关注点是「以互动为目的」的。布列松的镜头不是一个外在的闯入者来审判一个故事,而是置于故事内部,成为角色的眼睛而非观众的眼睛。这使得他的镜头带有一种扫描性质,很主动的观察,隐含着「要如何与之互动」的琢磨。布列松的情感认同建立在代入假设之上,但「如果我是对方]同时意味着「我不可能完全成为对方」,镜头里清晰但是局限的信息也就意味着清晰但是局限的代入,布列松的镜头不是上帝视角,但他提供了一个人在做出抉择时所能把握的全部。
古芏月
2024-11-20 09:21
李安的南北战争。最后一幕看出眼泪,烈火中的青春和友情,这大抵就是日后人生几十年都会怀念的时光和人了。前半段对不了解美国近代史的我来说有点难度,不断蹦出的地名、城名、人名过眼就忘,导致有些无聊。到二十分钟左右时突然爆发的屠杀才将我震醒,后一路聚精会神下来。“战争是残忍的”这是真理,在李安更贴近于具体个人的视角中则更多反映了人因战争而发生的巨大变化。爱好割人头皮的皮特、东飘西荡的雪梨、第一次感到自由的霍尔特...罗德说出的“No,I’m 19”足足震撼了我。终于知道安叔为什么拍这部电影。记得一次访谈中他说“我从小就很乖、比较胆小,顺从父亲的安排”,这是他最想有的青春躁动啊!那些一声令哨就提枪跨马狂驰、那些为了一句号召就不远千里甚至献出生命的举动都洋溢着青春与热血,叛逆与理想主义。这是安叔的梦。
墨萨德
2024-11-21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