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发表你的态度!)
影片评论
共“45”条评论
用户评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款导演,也是猜火车和乔布斯传同款导演。原来18年前的惊悚片是这样的。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看这样的片子,不由多了几分感叹。有点儿丧尸片的意思,略显粗糙的画质自然不必说,大部分的手持镜头录制 导致我看完之后头晕得要死。动物协会的一次救援行动,释放了被注射了狂暴病毒的猩猩,这种可以通过撕咬和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让整个伦敦沦为一座死城。28天之后,一个男人在医院醒来,开始了他的逃亡之旅。在恐怖笼罩下的空城游荡让我想起了《我是传奇》,离开城市寻找新希望的逃亡流浪让我想起了《生存家族》,最后一男、一女、一女孩的设定让我想起了《釜山行》。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恐慌下显露出来的丑恶面容,寻着电台声找到的不是希望、而是企图吞并食物和真有女人的恶兵们。在反击病毒之前,可能更需要先反击人性的恶。
约翰和汤姆
2024-11-19 03:28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要有一种对所有人类的爱,甚至对世间万物所有生命的爱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特吕弗对儿童的关注呈现出一种吸引人的了解和关注的愿望。小孩子对于社会是被规训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在成人的影响之下才能成长起来,因此对孩子作恶是最为邪恶的行为。往往孩子会依据本能需要而行为,这与他的家庭直接相关。我最喜欢特吕弗的地方在于,他的电影呈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是那样生活化,让人想要去了解,去关注,因为那是与自我不同的另一群人的真实样貌的集中表达。这会让我觉得很神奇,在遥远的世界另一端的法国,在上个世纪我还没出生的时候,有一群人是那样生活的,这感觉就像穿越一样。
六。
2024-11-19 11:03
木心说,越是现象复杂的事物本质越简单。侯麦深以为然,所以他的电影永远是两性之间的组合、拆分和搭配。从康德主义者的眼界看来,人总是期待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两个被这种先验判断所困扰的女孩在绿意盎然的《春季》相遇,一见倾心的二者既是同病相怜却也互为镜像和因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明显不能帮助从事哲学教育的女主角作出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批判,因此影片需要不断的对话和思辨。当她与女性相处时,她是作为理性(父亲/男友/老师)存在;当她与男性相处时,她是作为感性(女儿/女友/学生)存在。影片在这种视角不断流转切换的驱动下走到两性辩论的高潮阶段,然而二者都想赢得对方的认同,即永远深陷先验主义的怪圈之中。可见西方哲学探讨的核心总是主客关系的对立统一,难怪木心要说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
七重。
2024-11-19 08:49